作者:稳步获利
格力电器只留下了散户???
由于《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季度结束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基金季度报告,并将季度报告提示性公告登载在指定报刊上,因此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公募基金的最新持仓变化。
今天是本月的第14个交易日,明天是第15个交易日,部分基金公司目前尚未披露四季度持仓情况,因此目前软件的统计数据并不完整,以市场最火的格力电器为例:
2020年三季度共有418只公募基金合计持仓2.38亿股,占总股份3.96%;
2020年四季度只有200只公募基金合计持仓1.21亿股,占总股份2.01%;
可怜的格力电器在“任性的董小姐”“挥霍”之下,让大名鼎鼎的张老板“后悔不已”,如今只留下一群散户。事实果真如此???
我们看2020年三季度持仓格力电器最多的前20大公募基金:
其中有三只持仓格力电器超过1000万股,排名第一的易方达消费行业(110022)三季度持仓1899万股,富国天惠成长混合(161005)三季度持仓1350万股,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持仓1086万股;
前十大重仓股中有5个ETF,ETF基金通常来说都是被动增减,变化应该不会很大:
510300尚未公布;
510330从三季度779万股减持到四季度744万股,小幅减仓35万股,减仓比例不足5%;
159919从674万股减持到610万股,减持64万股,减仓比例接近10%;
159901从652万减持到626万股,减持26万股,不足5%;
159905从584万股减持到571万股,减持13万股,不足3%;
接下来看主动管理基金持仓变化情况:其中富国天惠成长混合(161005)目前尚未公布四季度持仓情况,最晚明天会公布。当前市场最火爆的公募基金非易方达莫属,周一创下历史之最的单一基金2399亿认购额。
易方达消费行业(110022)三季度持仓格力电器1899万股,四季度“消失”了,加上最近股灾亲历者老哥对易方达以及某公司的深入挖掘,好多人都对某基金痛骂,如果事实真如股灾老哥所说,对于这些公募基金我们确实应该敬而远之,但是!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数据是真实的,但是你要知道数据的来源是什么?以易方达消费行业
股票基金(110022)为例,期末净值347亿,三季度末是242亿;
2020年三季度持仓格力电器1899万股,假设四季度持有不动,格力电器2020年收盘价为61.94元/股,这部分股票2020年末市值为11.76亿,而四季度第十大重仓股格力电器持仓市值为12.999亿;
也就是说随着规模增加以及部分股票加仓或市值增长,格力电器被“挤出”了前十大股东,因此四季度公募基金的统计中可能依然是第一重仓格力电器的110022被“
沉默”了!
三季度格力第五大重仓公募基金易方达均衡成长(009341)持仓格力电器728万股,四季度退出了前十大股东,从第十大持仓市值3.94亿可以推测,该基金四季度
至少减持了格力电器91.5万股;
三季度格力第八大重仓公募基金:易方达三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161131)三季度持仓632万股,四季度保持不变;
三季度格力第十大重仓公募基金:招商三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161728)三季度持仓503万股,四季度增持到751万股,
加仓248万股,加仓比例接近50%;
其他的基金大家可以自己对照查看,简单总结一下,格力电器三季度前十大重仓公募基金中有五个ETF,属于被动配置,总体小幅减持;
剩余5只主动性基金,持仓最多的易方达消费行业被“挤出”十大重仓股,富国天惠尚未公布,易方达均衡成长至少减持了91.5万股,易方达三年封闭保持不变,招商三年封闭大幅加仓;
也就是说主动型基金中越长期的基金越容易拿住格力电器,越是追求短期回报排名的基金越拿不住格力电器,这个也符合当前公募基金的整体现状。
另外有一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易方达消费行业(110022)的基金经理是
易方达萧楠,富国天惠成长混合的基金经理是
朱少醒,这两位大咖的投资业绩和行业地位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全国唯四的管理同一基金超过7年(A股7年左右为一轮牛熊)、年化超过20%、管理规模超过100亿的其中两位!
至于格力电器的短期走势,一方面今年业绩大幅落后美的( 仓又加错-Leo 苍老师曾经专门测算过,如果一家公司一年收益增速下降50%,对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影响不到5%),另一方面内部渠道改革,还有一方面外资买到28%上限后只能卖出不能买入;而国内机构绝大多数都是趋势投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回应一下市场中格力电器只留下吃瓜散户的声音,具体是否值得投资还需个人独立思考!
市场中到处都是似是而非的声音,目前各种大数据层出不穷,有些数据对我们跟踪企业确实有很大帮助,但是一定要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当然对投资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企业,但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研究能力有限,因此某种程度上通过跟踪一些机构的持仓变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些机构背后的激励机制,借用富兰克林的一句经典名言“要诉诸利益,而非理性”则更容易理解。